激活"人才引擎"澎湃城市动能 烟台发出"构筑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动员令

2022/1/14 9:50:47   来源:水母网    

  1月12日,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人才”成为了会场内外的高频“热词”。会议发出了“建设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的动员令,烟台再一次敏感地把握住了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命脉。

  截至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88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突破10万人,是“十三五”前的1.5倍;省级以上工程人才1800多人,自主培育国家重点工程人才占全省的1/4;“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来烟人数实现倍增;高技能人才占比突破30%;常年在烟工作的外籍人才达到2800多人……

  令人瞩目的数字背后,是烟台激活“人才引擎”,构筑人才“凤栖之地”的雄心。进入新时代,烟台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聚焦产才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生态优化等集中攻坚,一幅“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宏伟画卷正在港城大地徐徐展开。

  山至高处人为峰

  让产才融合成为烟台的鲜明特色

  翻开烟台的城市发展篇章,“人才”始终是最大底气:

  睿创微纳王宏臣团队研制的非制冷红外成像实现了高端红外芯的自主可控;东仪光电赵珍阳团队打破了进口光谱仪垄断地位;荣昌生物房健民团队研发两款一类生物新药获批上市,填补了国内空白;道恩集团田洪池团队领衔的国内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热塑性弹性体生产线成功投产……

  烟台坚持把产才融合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主攻方向,紧贴产业需求靶向引才,加快人才链向创新链产业链布局。

  早在2009年,烟台就提出并实施了高端人才引进“双百计划”,突出重点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要,每5年面向海内外引进100名高端创新人才和100名高端创业人才,加快引进集聚人才来烟创新创业,形成了“十年磨一剑”的持续引才效应。全市共引进9批、365名“双百计划”高端人才,博士占比85%以上,共研发新产品1900多种,推动产生经济效益60多亿元。

  从2016年起,在省内率先举办海内外精英创业大赛,坚持每年面向全球征集优质创业项目,共有20多个国家(地区)、北上广深等国内主要城市1692个人才项目参赛,446个项目获奖,112个项目在烟落地孵化,项目投资总额累计15.6亿元。

  尤其2020年以来,针对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相继推出实施顶尖人才领航计划、领军人才集聚计划和青年人才招引三年行动计划,不到一年时间里先后两次大幅度升级人才政策,全面构建“顶尖人才上亿元支持、领军人才上百万元资助、青年人才数万元补贴”政策扶持体系,加快集聚支撑产业发展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用前所未有的政策扶持和保障力度,拿出这个城市最大的引才诚意。

  立足产业端、需求侧,紧紧围绕烟台重点产业深入推进开展人才工作,引进一个人才、集聚一个团队、崛起一个产业的“蝴蝶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十二五”末的301家,增加到2021年的1500家,年均增速36%;2021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861家,比上年增加653家,26家企业入围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200强名单,万华化学、艾睿光电、杰瑞石油位列榜单前三位。全市科技型企业聚集高层次人才3万余人,高级职称3500余人,占比超过10%。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良性互动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万马奔腾竞自由

  让更多“千里马”在烟台创新创业

  冬日里,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内,全球顶尖人才的智慧在碰撞。轴承是风电机组的核心部件,由刘维民院士领衔的表面工程团队,正联合企业进行风电轴承免维护课题研究。利用这项新技术,明年企业的风电轴承维护周期能从1年延长到3年,并通过逐年升级最终实现终身免维护。

  作为全省首批启动、率先揭牌的山东省实验室,实验室确立“实行全新体制机制,对标国内一流科研平台”的目标定位,专门聘请中国科学院刘维民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张锁江院士担任学术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由中国工程院单忠德院士等6名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并强化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全方位吸引人才聚集。实验室成立一年来,引进正高级职称人才16人、具有博士学位人才25人,立项各类科研项目40多项,向着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基地迈进。

  聚纳天下英才,仅仅是第一步。烟台要让人才在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中“各展其才”“各尽其用”,更要成为这些“逐梦人”“追光者”成长和发展的沃土。国内首家聚合物表面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长效和靶向制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内铝加工行业唯一的“铝合金压力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内唯一的最为完整的芳纶产业链条……一个个高端研发平台,一项项重大技术突破,无不彰显着:烟台正日渐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

  进入新时代以来,烟台秉承“以一流平台凝聚一流人才”的理念,全面加强与“中科系”“国际系”“高校系”合作,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先后布局建设了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其中“中科系”“高校系”“国际系”科创平台达到36家。

  ——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共建的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是国家药物实验室重要的北方基地,1-2年内科研人员规模可达到200人;

  ——成立全国首家新型研发机构“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联手打造带动全省、面向全国的“中国果谷”,1-2年内科研人员规模将达到300人;

  ——打造国内首个海上发射母港东方航天港,包括多位院士和业内专家在内的22名专家入驻;

  ——成立全省首家生物医药产业人才联盟和先进结构材料产业人才联盟,汇聚两大领域200多位高层次人才,搭建人才、企业、政府三方信息、资源、决策互促共享平台。

  同时,加快推进烟台高层次人才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打造集科教基地、双创园区、人才社区、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科创空间和“智力引擎”,为各路英才“加盟”烟台搭建了一座座“鹊桥”。

  ——烟台高层次人才创业园总面积超过22万平方米,入驻优质创业项目170多个,其中60%以上由省级以上人才工程专家创办;

  ——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入围全省首批创新创业示范综合体,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800多家,培育上市、挂牌企业10多家,在孵企业300多家;

  ——大学生创业园被认定为“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自贸区国际人才港,启用一年入驻高端人资服务机构30多家,成功获批首批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分园,在全省率先形成“双园驱动”格局。

  这些高能级平台载体的布局,为各类人才大显身手、大展宏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十三五”以来,烟台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4项、省科学技术奖110项,是全国唯一获得4项以上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地级市,中集“蓝鲸2号”、万华“ADI全产业链制造技术”、荣昌“泰它西普”等一批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不拘一格用人才

  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把能够下放企业的权限,尽力下放给企业;把能够由市场决定的事项,尽力交给市场评判。不看名头看贡献,不看帽子看身价。只有把阻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才能让人才活力在创新创业赛场上充分迸发。

  ——全面推行“工程配额”制。把人才评审权让渡给企业,对能够补齐烟台产业链的“断点”企业或高成长性企业,给予市“双百计划”高端人才引进配额支持,2年内企业引进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不经专家评审直接纳入市级人才工程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持哪些人才,让企业说了算。

  ——全面推行“一企一策”制。对烟台产业集群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链头部企业,赋予“一事一议”政策定制权,可由企业根据引进顶尖人才(团队)需求,在1亿元最高资助限额内提出“定制化”配套支持政策需求。

  ——全面推行“揭榜挂帅”制。每年发布重大关键技术“揭榜挂帅”项目,面向全球发榜招募科技人才(团队)。今年发布“技术榜”涉及技术需求35项,榜单额10.6亿元;5项技术列入“山东‘十强’产业重点技术攻关项目榜单”,榜单额6550万元,占全省总榜单额的1/5。

  ——全面推行“以薪定才”制。在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中,对年薪达到200万、120万的“无头衔、无称号”人员,可直接分别认定为B(国家级领军人才)、C(省级领军人才)人才,享受高层次人才同等待遇。

  如今,“松绑”“减负”“护航”“鼓劲”,这些词语已经成为烟台相关部门人才工作日常开展的标签:将三级岗选聘权全部下放给市直部门和区市;将教育、卫生、农业系列职称评审全部放权给行业主管部门;在146家企业、8所技工院校、1家第三方机构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年均增加高技能人才1万人以上;在省内率先启动以乡镇事业单位和乡镇中小学教师为主要对象的基层职称制度改革;率先建立乡镇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1100多名长期在基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实行直评直聘……

  烟台还在省内首创“人才+科创”双业务板块、“企业法人+事业法人”双架构模式,成立烟台人才科创发展集团和人才科创发展研究院,设立5000万元国有天使创投基金,由集团担当市场运营商,由研究院担当专家智能团,搅活了市场参与人才资源开发的 “一池春水”。

  吾心安处是故乡

  让人才在烟台容得下梦想,感受到温度

  人才竞争的关键,说到底是人才生态的竞争。

  对于烟台人才生态,烟台一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良感触很深。公司缺少流动资金,眼看一个大订单要落空,林良心里像压了块大石头,很快,烟台农商银行开发区支行300万元“人才贷”发放到手。“人才政策,为我们解了燃眉之急。” 林良舒了一口气。

  坚持“人才有所呼,服务有所应”,烟台在全省率先创新推出“烟台优才卡”,用一张小卡片集成20多个部门服务职能,提供18类、30余项定制服务。

  ——“安居无忧”。租住人才公寓3年免费。

  ——“子女无忧”。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可在烟台范围内自主择校。

  ——“配偶无忧”。配偶可按照“对等对口”原则随迁安置工作,因健康原因暂无法就业的,每月发放2000元生活补贴,发放3年。

  ——“医疗无忧”。可每年安排一次最高4000元的免费体检,定点医院就医全程陪同服务。

  ——“出行无忧”。可在机场、车站、码头全程享受VIP出行待遇,免费乘坐公交车。

  ——“创业无忧”。可享受最高1000万元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贷款。

  ——“休闲无忧”。可免费畅游烟台所有A级景区。

  为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首期招募70多家社会服务机构,成立人才服务联盟,将服务延伸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各领域,真正让人才体会到家一般无微不至的服务。

  吾心安处是烟台。住房安居、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创业保障等一项项“真心实意”的服务举措,精准解决人才来烟后的“房子”“孩子”“妻子”“圈子”等问题。

  为了保证服务落地,市县两级配备窗口专员、单位专员、部门专员、承办专员“四级专员”700多名,面向社会公开专员姓名及联系方式,提供全链条、全过程服务。

  为了提高服务效率,专门开通服务、安居、支付、金融、招聘五大在线服务平台,可实现人才服务和人才业务全程“在线办”“智能办”。

  ——在线服务平台,可实现618条人才政策“一键查询”、30项人才服务“一码供给”、6项人才工程“一站申报”、意见建议“随时反馈”。已累计提供服务7万多人次。

  ——在线安居平台,上线5000多套人才公寓供租住选择,人才在线提出申请后,可实现自动积分排序、自动分配房屋、自动生成合同,足不出户、网上缴费、拎包入住。目前已办理入住或计划入住700多人。

  ——在线支付平台,可实现人才补贴发放市县两级一网通办、无形认证,审核公示结束后10天内补贴直接发放到个人社保账户,实现无感支付。今年累计为3414名人才在线支付补贴10295万元。

  ——在线金融平台,可根据人才企业信贷需求,自动匹配金融机构,在线洽谈对接、在线办理手续,符合财政补贴条件的,可同步在线申领财政补贴。目前已累计帮助343家(次)人才企业获得银行贷款18.6亿元。

  ——在线招聘平台,可常态化开展“云聘会”,提供一站式、智能化招聘服务。目前已注册用人单位1873家、发布岗位需求14063人,累计举办线上招聘会400多场次,达成就业意向3300多人。

  通过人才生态圈的优化打造,烟台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在“2020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榜”中,位列全国第37位、全省第3位,是近年来的最好排名;入选2020年度“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是北方城市中唯一入选的地级市。

  发展需要人才,事业呼唤人才,时势造就人才。烟台正以一座城市最大的诚意和开放的姿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让各路高贤大展其长,让更多优秀人才扎根烟台,携手共赴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 (YMG全媒体记者 杨春娜)

编辑:卢伟霞    责任编辑:温伟伟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