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烟台市委书记张术平:抓牢实体经济促“六稳”

2020/5/26 10:24:36   来源:人民日报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严峻复杂的形势,山东烟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山东省委的统一部署,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以新动能增长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做好“六稳”工作的关键是将实体经济牢牢抓在手上,以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烟台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壮大“八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先进结构材料和生物医药2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新材料、高端化工、海洋牧场、医药健康4个省级“雁阵形”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

  今年,烟台还将加快构建优良产业生态,研究制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的意见》,推出引领性、操作性强的具体支持政策,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取食品加工、海工装备等优势产业集群进入国家级行列,确保先进结构材料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集群产值全年增长10%以上、“十四五”末达到两千亿元以上。

  烟台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一座因工业而兴的城市,制造业占据了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为此,烟台明确建设制造业强市目标,谋求由制造向“智造”转变,实现制造业全省领先、全国一流、全球知名,挺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围绕建设制造业强市、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烟台将主动融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主动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突出产业优势和发展特色,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全力加大创新型市场主体培育力度,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重点扶持,争取年内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同时,加快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加强与“中科系”“高校系”“国际系”合作,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争取年内新增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30个以上。整合资源、提升功能,集中力量推进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做好总体规划设计工作,确保年内启动建设。

  培育产业集群,筑牢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烟台将做大做强“2+4”产业集群,即先进结构材料和生物医药2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材料、高端化工、海洋牧场、医药健康4个山东省首批“雁阵形”产业集群,推出引领性、操作性强的具体支持政策,争取食品加工、海工装备等优势产业集群进入国家级行列。积极培育创新型市场主体,年内将新增隐形冠军、瞪羚、独角兽等企业50家以上,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500家。

  深度经略海洋,打造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特色。在海洋牧场建设上继续领跑全国,启动实施深水网箱“建设计划”,海洋牧场总面积达到110万亩,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牧场示范之城。在海工装备制造上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支持中集来福士、杰瑞集团、巨涛重工等骨干企业创新发展,研发制造更多像蓝鲸1号、2号等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国重器”,带动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向国际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在涉海项目建设上全力突破,加快推进中国东方航天港、海上世界、海阳核电大型海水淡化等重大项目建设,以高质量涉海项目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突破“四园两区”,丰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载体。年内统筹推进烟台国际招商产业园、中韩产业园、中日产业园、中德新材料产业园和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烟台综合保税区“四园两区”建设,实现一体化建设、协同化发展、差异化招商,打造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战场、稳增长抗下行的有力支点。

  澎湃“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聚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素。加快培育烟台西部沿海智造走廊和东部科创走廊。烟台西部沿海聚集两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四个全国百强县市,域内即将形成空港、海港和德龙烟铁路货运中转站、潍烟高铁客运周转站和城市轨道交通旅客换乘站“两港三站”的综合交通优势,这里企业集中、产业集聚,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板块,将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方向,加快聚集创新主体,主攻高端装备、绿色石化、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建设西部沿海智造走廊。东部沿海科教资源和人才集聚优势明显,将重点发展高等教育、科技研发、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等为主导的创新经济带,加快引进一批科创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团队,逐步形成东部沿海科创走廊。

  突出投资拉动,用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抓手。充分发挥重大产业项目的投资拉动作用,聚力攻坚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特别是“新基建”项目。抢抓国家“新基建”等政策红利集中释放的窗口期,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等领域加快布局、快速破题。

编辑:卢伟霞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