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以多彩“非遗”助力脱贫攻坚

2019/11/29 20:54:34   来源:中国山东网    

  中国山东网11月29日讯 (通讯员 宋永胜) 烟台市已公布6批共计12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1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38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烟台剪纸还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9年是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多措并举,以多彩“非遗”助力脱贫。

  强化“非遗”扶智,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年内组织市县“非遗”保护中心、乡镇文化站和“非遗”传习所四级主体联动,开设烟台剪纸、海阳大秧歌、棒槌花边、胶东花饽饽、莱州草辫等“非遗”大讲堂2000多场次,加强对贫困人群的“非遗”脱贫技能培训。

  同时,市文旅局注重培养“非遗”脱贫带头人,引导成立了传统民俗、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等“非遗”项目协会和合作社60余家,发挥项目带头人的作用,吸纳1500多人就业,协力解决了10余个贫困村的脱贫工作。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胶东花饽饽习俗”传承人孟昭泰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表彰为2019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

  海阳大秧歌是烟台14项国家级非遗之一,近年来凭借极高的感染力、鲜明的地域特色,传播度和知名度越来越高,现有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2名,烟台市级传承人8名。今年7月,海阳大秧歌受邀参加2019中国文化馆年会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交流展示环节,惊艳了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海阳市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今年,把握文旅融合契机,海阳大秧歌也成为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重要项目。当地732个自然村,80%以上村有秧歌队,颇具规模的表演社团就有10余个,常年参加节庆演出,舞出了时代精气神,其文化元素还融入到《大秧歌》等热播影视剧中,获得观众的认可和点赞。这些表演团队中不乏贫困群体的身影,他们在传习和表演海阳大秧歌中,实现精神和生活的双重“脱贫”。

  

  海阳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于国光说:“在烟台,海阳大秧歌群众基础好,尤其是逢年过节,海阳大秧歌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它承载着古代儒家礼乐文化,融合了多种民间技艺,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挖掘。下步,我们将以海阳大秧歌为主题推出更多接轨市场的文创产品,让大家感受到大秧歌背后的文化魅力,也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

编辑:卢伟霞    责任编辑:徐茸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