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硕士村官把贫困村变成特色旅游村 村民齐点赞

2018/6/8 10:15:02   来源:水母网    

  “俺们村这个大学生村官有点不一样,把自己的知识和眼界活学活用到穷村脱贫这件事上,上得了政府大楼,下得了田间地头,两年时间让我们村大变样了,村民都得了大实惠。”昨天,站在村里新建的“水上民宿”前,龙口市石良镇下刘家村老支书刘贵喜喜不自胜。他打心眼里佩服和感激身旁这个斯文的年轻人,连连竖起大拇指。

  这个“有点不一样”的大学生村官就是范超。今年29岁的范超,两年前从上海海洋大学硕士毕业,经省委组织部统一选拔,到省定贫困村下刘家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第一份工作会是在村里,干的还是脱贫的活儿,开始也有点蒙,真是一点经验也没有。”说着,范超挠了下头。

  下刘家村位于石良镇东南山区,全村共有182户、 426人,其中贫困人口28户40人。这个村子是典型的山区,土地贫瘠,水浇条件和耕种条件比较差,偏僻的地理位置吸引不来规模化投资者。土地只能分散经营,果业生产无法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果品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常常是丰产不丰收,人均收入较低。因为土地收益低,大量青壮年劳力季节性流出或常年外出务工,村庄空心化严重,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对土地投入不足,加剧了农业生产低效情况。

  面对这种局面,范超选择稳扎稳打。他先从全面了解掌握扶贫信息做起,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走访了28户贫困户。通过与贫困户包帮单位沟通,范超为他们争取到了更精准的帮扶措施。单点突破的同时,范超还想着改善全村的经济状况。“光输血,只能解一时之困。要想长远,还得想办法让村子自己能造血。”范超说。

  2015年之前,下刘家村集体收入仅有6000元的土地租赁费用。范超和村委干部商量,要想脱贫致富,还得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通过考察调研,范超建议依托生态良好、山水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下刘家村拥有优质的山泉水资源,但由于资金、配套设施等原因,村里一直没有能力开发。找准问题后,范超带领村民以产业扶贫资金和土地资源捆绑入股的形式,吸引外来投资,引进了“山峦牧歌”桶装水项目。

  村里有了第一个产业之后,范超又带领村民发展猕猴桃采摘。下刘家村属于典型的山区,适宜猕猴桃生长。通过流转村内闲置土地,利用上级扶贫资金,村里很快就建起了25亩的猕猴桃采摘园。通过对外承包,村集体和贫困户每年都能分红。看到村子自然景色美,空气质量好,村南河道常年流水,水质清澈,范超又冒出“水上民宿”的点子。利用上级旅游扶贫资金,范超带领村民依河建造了具有乡村特色的水上民宿木质房屋,供旅游住宿、娱乐休闲、农家餐饮等。

  三个项目的上马,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让下刘家村开始逐步脱贫。有了经济基础,村里开始着力改善民生。在包帮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帮助下,下刘家村完成了路面硬化、自来水管道铺设、水库除险加固、文化墙建设、危房改造、旱厕改造、贫困户危房改造等一系列民生项目。

  脱贫后的下刘家村,山美水美人更美。“以前想过的好日子,现在过上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刘贵喜说,“想想当年的景象,再看看现在的发展,由衷感谢小范。”听完,范超连连摆手:“村子大变样,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党支部的努力。我们下刘家村有一支敢于担当、求真实干的党支部,发挥出了战斗堡垒的作用。”在全力推进扶贫开发的过程中,下刘家村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协同推进,牢牢把党建工作作为推进扶贫开发的首要工作,真正凝聚了干事创业的动力,也干出了成效。下步,下刘家村将继续挖掘发展潜能,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项目发展,将扶贫开发由“阶段性”向“持续性”转化。(记者 任雪娜通讯员 卢晓 王钦超 摄影报道)

(记者 任雪娜通讯员 卢晓 王钦超 摄影报道) (记者 任雪娜通讯员 卢晓 王钦超 摄影报道)  

编辑:卢伟霞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