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友人体验象形甲骨文 王懿荣后代解读造字规律

2017/8/16 15:56:19   来源:中国山东网    

王懿荣来孙王寅为中外友人讲解汉字造字规律

中外友人共同书写百米长卷

甲骨文版“Touch山东”

  中国山东网烟台8月16日讯 (记者 卢伟霞) 烟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蕴涵着丰厚的文化积淀,“甲骨文之父”、著名爱国志士王懿荣先贤就是烟台福山人,为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活动组联合王懿荣文化研讨交流中心,邀请来自巴基斯坦的三名外国友人走近中国甲骨文,感受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鸟和隹都是典型的象形字,是头、尾、羽、足俱全的鸟类,只是两个字表达的鸟类尾巴长短不一样。”在烟台毓璜顶公园,王懿荣先贤的来孙,也就是第六代孙王寅老师为外国友人上了一堂精彩的甲骨文课。

  甲骨文最早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王寅告诉记者,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后陆续发掘出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Muhammad Basil Khan是一位旅行者,刚来中国三周,不懂汉语,但是在课堂上,他却能认出“鸟、鸡”等几个基础的象形甲骨汉字。王寅解释说,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不懂汉语的外国友人完全通过它的象形功能来识别部分。

  “‘隹’指喜欢群居、短尾巴的小鸟,后来不再单独成字,而是作为偏旁部首用,凡是带‘隹’的字,表义都与鸟有关。这也是中国汉字的造字规律。”在课堂上,王寅简单列举了几个字来解释这一规律,“霍”描述的是一群小鸟在雨中起飞发出的声响;“堆”描述的是喜欢集群的小鸟聚集成堆;“雙”本意为伸手抓住两只鸟,后引申为一双、一对的意思。

  Babar Rizvi能认识几个简单的中国汉字,听完王寅讲述的中国汉字的造字规律以及演变,感到很神奇,他说,中国汉字从最初类似图形的形式到现在更易于书写的现代汉字,经历了很长的演变过程,被中国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编辑:李真    责任编辑:温伟伟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