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苹果应培育推广优新品种 打破红富士“一统天下”格局

2017/3/22 9:17:26   来源:水母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烟台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苹果的改良换代,创新发展绿色农业。”那么烟台苹果如何实现华丽转身,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市人大代表朱波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应培育推广优新品种,调整品种结构,打破烟台红富士“一统天下”的格局。

  培育推广优新品种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核心,就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我市而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抓好烟台苹果产业的调整。烟台是我国第一个苹果的发源地,烟台苹果是国内最为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和标签,也是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今,烟台苹果却面临着产能过剩、品种单一、果品品质下降,农民卖果难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苹果产业的永续发展。

  朱波认为,当前苹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倒逼烟台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才是重振烟台苹果雄风的根本出路。这样才能实现果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中高端迈进,推动苹果产业换血再造、提质升级势在必行。

  “培育推广优新品种,调整品种结构,这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朱波表示,针对国际苹果新品种发展趋势,围绕苹果品种结构调整,建立稳定高效的苹果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利用再创新等多渠道并举的育种和推广体系,选育推广特色苹果新品种,为我市苹果品种更新换代提供储备库。同时,在现有综合性优良、基本符合进入示范推广阶段的苹果新品系中选择具有“早、中、晚”,“红、黄、绿”,“甜、香、脆”,“新、奇、特”等个性特点的品种,采用不同的栽培模式进行试验示范,从根本上扭转“红富士一统天下”的种植格局,以新品种、新风味打造新的中高端市场,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建一批质量高效益好的高档精品示范园

  我市应该重视优质苗木生产,规范苗木市场管理。优良的种苗是产业发展基础和果品质量的保障,在目前全市大面积果园更新改造的情况下,生产上迫切需要大批量的优质苹果苗木。但由于我市尚没有一部规范苗木生产经营的法规,使得苗木产业出现了品种混乱、无证经营、虚假广告、无序育苗等问题,严重扰乱了苗木市场。亟待研究出台《烟台市苹果种苗经营许可管理规定》,开展全市苹果脱毒种苗繁育区建设,加大脱毒种苗繁育力度和种苗执法检查力度,保证苹果种苗的纯度和质量。

  大力发展现代果业,更需引导适度的规模经营。在朱波看来,规模化是苹果产业机械化、标准化、品牌化、安全化的基础,没有规模化,其他“四化”都无从谈起。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是做不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以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为契机,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有序流转农民手中土地,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按照现代栽培模式,建设一批质量高、效益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老龄果园改造试验示范园和高档精品示范园,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引领我市苹果种植模式改革。

  鼓励畜牧生产企业自建或采取与果农、家庭农场、合作组织、果品企业联合建设方式,建立“畜—沼—果”生态循环果园,示范推广肥药减施的栽培模式,降低果园生产成本,改善果园生态环境。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收购———批发”的苹果经营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朱波认为,创新流通业态新理念,大力发展苹果电商势在必行。在我市,农村电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苹果电商占据农产品电商总量的80%以上。利用“去中间化”效应,直接与生产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营销成本,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有助于通过终端需求倒逼生产环节实现标准化、优质化,不断提升烟台苹果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形象。

  研究制定实在管用的苹果产业扶持政策

  苹果是人来种植的,朱波认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也十分重要,应通过培训形成一批新型的职业农民。依托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市农科院、职业学院等社会公益研究推广机构,利用各种网络交易平台,打造新型技术传播、实用技能传授培训体系,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电商销售、品牌经营等多方面的知识宣讲与培训,使更多的农民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为苹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储备实用技术人才。

  同时,朱波认为,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研究制定实在管用的苹果产业扶持政策。一是,财政支农专项要优先向市级研究、推广部门倾斜,为新品种选育和集成技术推广提供资金保障。二是,采用贴息贷款、土地政策优惠、政策引导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开展老果园改造和新果园建设,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资金调配,简化贷款程序,实行优惠利率,开辟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贷款“绿色通道”,撬动社会资本向苹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探索开展龙头企业投入期运营、收益期返还农户管理的农业发展新模式。(记者 史崇胤)

编辑:卢伟霞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